首页 > 医药营销 > 医疗器械

国产品牌遭挤压?医疗器械行业开始大洗牌

2019-08-27 14:13 来源:瞭望 点击:

核心提示: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已经下发至地方,要求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2019年底前实现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高值医用耗材销售价格按采购价格执行。

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已经下发至地方,要求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2019年底前实现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高值医用耗材销售价格按采购价格执行。

在新医改十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将改革措施直指高值医用耗材,推动形成高值医用耗材质量可靠、流通便捷、价格合理、使用规范的治理格局,在新医改攻坚克难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治理高值耗材打出组合拳

我国高值医用耗材因过度使用而“耗财”的问题比较突出。

以一个动辄两三万元的心脏支架为例,有的医生植入一个心脏支架可能获得两三千元的回扣,如果医生在利益诱导下为患者植入了可放可不放的心脏支架,显然属不合理医疗行为,不仅带给病人巨大的经济压力,产生浪费,甚至可能造成健康隐患。

据记者了解,我国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目前,“带金销售”仍十分普遍。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绝大部分医用耗材需通过医疗机构由医务人员运用专业技能应用于患者,因此,医护人员通常对医用耗材的使用具有较高影响力,也由此导致各类回扣手段层出不穷。“一直以来,在生产商、代理商、经销商、医院的利益链条上,医用耗材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灰色空间。”该业内人士说。

《改革方案》要求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斩断了公立医疗机构凭耗材获利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刹住医护人员吃拿回扣的不正之风,从长远看,对行业健康发展更至关重要。

在《改革方案》出台之前,天津、福建、广东、四川、新疆、辽宁、北京等地已先行探索并落地实施取消耗材加成。

作为优质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北京于今年6月15日宣布启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涉及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隶属关系的近3700所医疗机构。此次改革可概括为“五个一”,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其中,“一取消”即是取消医疗机构医用耗材5%或10%的加价政策,按医用耗材采购进价收费。

据记者了解,在此次改革前,北京市医疗机构使用的耗材可以在进价基础上加成5%到10%,其中价格在500元以上的耗材加成5%,价格在500元以下的耗材加成10%。以患者购买进价1000元的耗材为例,改革前患者需支付1050元,而在改革后只需支付1000元。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改革实施一个月的数据显示,门急诊次均和出院例均卫生材料费用分别降低6.2%和3.4%,二、三级医院的门急诊和出院卫生材料费用占比降为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辛有清说,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启动一个月的统计显示,友谊医院的医药费用结构发生变化,药品及耗材占比分别从32.9%、23.1%下降至31.7%、21.7%,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去年的44%提升至46.6%。

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之外,各地还加强了对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严控高值医用耗材不合理使用。

从长期看,有利于扭转医院靠检查、耗材等营利的导向,让医疗行为更加理性,为患者节约更多费用。

联合采购谈出“团购价”

集中采购是降低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促进市场竞争等原则探索高值医用耗材分类集中采购,加强对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实际采购量的监管。

我国目前已有“京津冀联盟”“三明联盟”等多个耗材跨地区联合采购联盟。

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2016年12月,京津冀三地的卫生计生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公立医院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框架协议》,第一批选定六大类医用耗材,包括心内血管支架类、心脏节律管理类、防粘连类、止血类、人工关节类和吻合器类等,分别采用竞价、议价等不同的集中采购方式,分批分类开展集中采购工作,最终形成京津冀三地统一的产品成交价格。

今年6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介绍,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已完成人工关节、心内血管支架等六类耗材采购,价格平均下降15.5%,一年可为北京市节约医用耗材费用约5亿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数据显示,在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正式实施后的一个月内,相较于降价前,该院使用的进口支架共为患者节省207万元,国产支架共为患者节省288万元,起搏器共为患者节省121万元。

国产耗材筹谋“突围”

高值医用耗材的国产化,将是推动耗材降价的根本之策。

在江宇看来,目前国产耗材在一些领域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通过实施耗材集中采购,国产耗材将在价格上更具优势,特别是一系列与耗材相关的改革取向,有利于扭转过度依靠营销的旧有盈利模式,从长远看有利于耗材行业的自主创新。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认为,在医疗耗材进入医疗机构加成销售的时代,由于品牌和科技先导效应等,进口产品高速发展。

但在取消耗材加成、限制高值耗材使用等多重政策作用下,进口产品需求量恐难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经销商和代理商也会在改革过程中理性下调利润空间,整个行业因之进入洗牌状态,这就给国产耗材厂家带来进口替代和占领市场的更多机会。

“据我观察,国产医用耗材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一些品种已超过50%,人工关节、血管支架、人工晶体等已基本能实现进口替代。如果没有近年医用耗材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国产耗材很可能缺乏进口替代的机遇。正是行业变革性的洗牌过程,使国产品牌获得了更多占领市场的机会。”陈红彦说。

与此同时,陈红彦认为,目前我国医用耗材企业仍未摆脱“小、散、乱”的状态,国产产品仍普遍处于对国外先进产品的模仿、跟跑状态,科技先导性和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不少企业往往将更多精力和资金用于营销,追求快速生产、快速卖货而轻视创新投入,导致后续研发乏力,加之资金缺乏,难以直接购买专利技术转化科技成果,造成企业难以产生独角兽产品,不得不长期处在疲于追赶的环境中,这种被动状态亟需改变。”陈红彦说。

Tags:

责任编辑:露儿

图片新闻
Chinamsr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20 Chinamsr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