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隐藏在“救命药”背后的秘密

2011-10-24 09:12 来源:中国医药营销联盟 作者:黄伟文我要评论 (0) 点击:

在古代武学中,有独家秘笈,代代单传之说。

无独有偶,在繁多的药品种类中,

也有“独门解药”、“仅此一家”之例。

近段时间,作为心脏手术必须使用且无替代品的

鱼精蛋白突然“江湖告急”。独门“救命药”

而今“自身难保”,在这背后,是价廉物美的

老药的消逝和药品定价机制的滞后。

◆本期主持:夏程鹏

期嘉宾:

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孙景成

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曹红卫

本报特约观察家

浙江泰康药业集团总经理助理兼营销总监  黄伟文

沈阳澳华制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孙德伟

“救命药”断货,撼动了谁?

医药观察家:目前,我国很多省份医院的独门救命药“鱼精蛋白”严重短缺,您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孙德伟:一是市场需求量小;二是原料受限,生产该药所需的药用原料的纯度、精度要求都较高,受季节影响,原料供应可能出现异常;三是价格问题,鱼精蛋白是医保目录药品,有最高限价,价格一直比较低,使企业丧失合理的利润空间,迫使企业放弃相应的市场。

    黄伟文:尽管相关药企一直称原料不足才导致断货,但业内人士分析, 其真正原因是药价低廉,企业无利可图。事实上,“鱼精蛋白”就按一年的销售量100万支到200万支,每支零售价在10元左右计算,一年的销售额最多也能有2000万,企业就算没有高利润,但也绝不会亏本。所以不排除药企是以此为借口向相关医药管理部门 “逼宫”,从而达到提高药品价格的最终目的。

    曹红卫:目前医院所用基本药物多为网上统一采购,并严格按照中标价购进,但因为中标价太低,甚至低于成本,企业卖多少就得赔多少,所以药企不愿意生产低价药,从而导致了药品供应紧张。

    孙景成:医药行业市场化条件下,政府的计划性保障缺失。此前,“鱼精蛋白”几乎是独家生产,保障性看似不难实现,但是遭遇了与其它普通药品类似的限价,造成独家变无家,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当然,这种利益是可以通过成本核查等手段保证的合理利益。目前,政府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也是临时性措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应在计划性保障模式上寻求解决途径。

医药观察家: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在类似鱼精蛋白的事件中,当药企的经济利益与人们用药安全发生矛盾时,药企应该如何把握?

    黄伟文:正如我刚才所言,药企如果保证生产,提供医院所需,等于用这2000万在全国范围做了一次深刻的公关广告,难道这不会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吗?对企业的品牌提升就没有好处吗?好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影响力,甚至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上面所提矛盾可以理解为药企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的矛盾,公共关系解决的是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任问题,若无法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的市场行为就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没有有效的市场营销,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立命的基础,公共形象也就无从谈起。总之,忽视公关建设,只是与外界建立浅层次的物质交易关系,产品与服务就难以建立牢固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孙景成:社会责任感是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上再探讨的话题。当药企的经济利益与人们用药安全发生矛盾时,药企不是主体,而是政府调控中的角色扮演者。当然,药企可以合理地控制生产成本、费用分摊、预期利润,但政府的调控职能无法替代,需要政府在“救命药”生产、供应、价格与利润等环节上进行计划性管理。

    孙德伟:首先大家应该明白,药品也是商品,药企也是合法的盈利组织,它必须在合理的利润基础上运营,药品经营也应遵循市场经济法则。现在各地招标基本上是政府强制限价,药企没有话语权,根本无法解决利益和需求的矛盾。

定价机制,再成众矢之的

医药观察家:据了解,很多人认为“鱼精蛋白事件”发生的背后隐藏的是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不合理性?您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黄伟文:“鱼精蛋白事件”反映出两大问题:一是我国药品定价体系的滞后性,如果未能按照市场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追逐利润的厂家就不愿意生产廉价药品;二是物价、药监、卫生等部门都应对药品有监管之责,但是沟通机制却没有建立。事实上,廉价药短缺是医改所有问题的缩影,它如恶性循环的怪圈,将医院、医生、药厂、价格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等所有医改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和关键人物都变成了廉价药的直接杀手或间接杀手,要解决廉价药短缺问题仍需从“根”上下功夫,其“根”就是医药市场、医药流通和市场监管的制度设计的完善。

    曹红卫:我赞成这一观点。药品的价格必须反映其价值,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否则,必然出现当前的药品短缺现象。虽然公众需要低价的基本药物,但基本药物的价格却不能一味求低且“一低了之”,而是必须像市场定价一样,随时且细心地捕捉市场信号,对药物价格作出动态调整,在公众需求和药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动态的平衡点。

    孙景成:除了定价机制,更深层次是对如何把握需求、满足需求的调控。前面提出的计划性保障,是指宏观下的特定微观管理,在我们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的环境下,只靠宏观调控虽然能够保障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但解决不了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矛盾的具体问题。

老药失传,亟待民众重视和政府保护

医药观察家:事实上,在我国药品中类似鱼精蛋白的很多廉价老药都慢慢地在市场上消失了,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其根源是什么?

    曹红卫:其实鱼精蛋白的短缺已不是个例,近年来,很多传统药物的供应量都越来越小,老百姓很难在药店买到价廉物美的常用药,常用传统药品断货或接近断货的态势已日渐蔓延开来。

    黄伟文:究其原因,首先是广大患者用药知识缺乏,政府相关部门在用药宣传上做得不够;其次,广大患者在用药上走入了误区,认为便宜的药品效果可能有限,而价格越贵的效果会越好,价廉物美的药品慢慢被遗弃;第三,价廉物美的药品因为药企没有空间做临床促销和其他推广活动,使其销售量不断下降;第四,各种医疗保险用药目录收录的药品有限,难免会影响这些价廉的药品的入围,对销售影响较大。

医药观察家:最后,从政策角度上,您觉得为避免类似“鱼精蛋白事件”的再次发生,国家在保证大众用药需求,尤其是特殊用药方面要作何努力?

    孙景成:政府应在药品研发的战略性思路(临床需求满足的经济性)、药品的审批以及特殊性药品的保障性计划管理方面下功夫,同时,药企也应该配合政府调控,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孙德伟:目前国内药企众多,品种重复,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国家应在法律的框架内让药企合理竞争,优胜劣汰,而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这样才能保证药企都有机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在保证大众用药的同时,价格也会按市场规律趋于合理。

    曹红卫:药品是商品,具有特殊商品的属性。国家在保证百姓用药需求方面应该建立特殊药品的补偿机制,建立定点企业生产、供货制度,规定基本药物在医疗机构的使用比例等。

    黄伟文:相关部门应定期对临床紧缺、脱销药品开展研究和评估,摸清需求,商定生产企业名单。另外,对于临床无替代品,但确有需求、利润较低的药品,相关部门应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由价格主管部门酌情调价、适当减免税收等,以减轻企业负担,激励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Tags:基本药物 药品价格 医院 药企市场

责任编辑:露儿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