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中国多元化办医的新能量

2012-01-29 14:11 来源:中国医药营销联盟 作者:王强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在西方大国中唯一没建立全民医保的美国承载着“财政和良心的双重负担”, 在美国医疗体系中,政府仅向退休人群和贫困者直接提供公共保险、对于其他大多数人,政府只是补贴雇主购买私营保险。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在西方大国中唯一没建立全民医保的美国承载着“财政和良心的双重负担”, 在美国医疗体系中,政府仅向退休人群和贫困者直接提供公共保险、对于其他大多数人,政府只是补贴雇主购买私营保险。在美国,数千万小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和打零工者因此成为既买不起商业险又不符合公共保险政策的无保险人。美国禁止急诊拒诊和“退休后就有保险”的制度,使得许多无保险人要么看急诊治常规病,要么把慢性病拖到65岁之后去治疗。这些做法无一不带来巨大的政府开支,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已有全民医保的英国、加拿大等国民众纷纷出国看病,约有81%的加拿大人抱怨看病等候时间过长,一个简单的核磁共振检查,通常的等候时间是9个月。由于一切免费,开支全由财政支出,很多医院缺乏彩超、CT机或核磁共振扫描仪等设备,许多医院的床位和医护服务也无法满足需要,不得不让病人接受“缩水”服务。

   20年中国医改之痛--医疗改革关键不在医院而在政府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企业改革和农村公社解体使传统的企业自保和人民公社合作医疗体制失去了基础。在随之开始的城市体制改革中,1985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总体上希望改变政府办医院的状态,“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并实行内部奖励机制。几年后,医院在财政拨款比例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得到了“不给钱,给政策”,这个政策实质上就是各类承包制。目前中国有16000多所医院,90%是政府的,也就是公立医院。

   目前中国医疗改革的主要矛盾一是市场机制下医院要发展,其公益性逐步减弱。二是政府投入不够,医院又要发展,因此只能从医疗服务中收取、从药品加成里收取,这不可避免地把成本转嫁给了老百姓,形成以药养医的困境, 目前我国药品费用占全部卫生支出的52%,这一比例在大多数国家只有20%左右。目前我国医疗制度的公平性在世界上排在第118位,倒数第四,很落后。
    凸现问题:劳动致富好几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是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看病难之一:目前我国医疗费用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一轮又一轮的药品降价依然没有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中国医疗领域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竞相引进“洋设备、洋药品、洋器械”,目前医院使用频繁的MRI、CT、ECT、数字影像,核磁共振等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医疗设备,90%以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手术中各种耗材、人工关节等进口医疗器材的使用也会导致高额的手术费;至于洋药品,美国辉瑞公司近百元一粒的“伟哥”等等,“三洋”产品的引入对药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看病难之二,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中国各地都存在大医院扎堆建设的问题,同时患者过度迷信大医院专家教授,导致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二甲以下的医院冷冷清清。看病难之三: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复杂,如果要解决,关键就在于改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实行多元化办医,特别是要鼓励非盈利性的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

新加坡医改启示录

新加坡延用英国的福利保健制度,国民享受免费医疗,在新加坡,有综合性医院和公立社区医疗中心两级医疗服务体系。与此相适应,又从功能上把医疗服务体系分为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门诊服务和较重大疾病治疗的住院服务。公立医院只提供部分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但允许并鼓励私立医院、开业医师等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新加坡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岛的基层保健服务网络,该网络由18个综合门诊医院和2000名私人执业医生的诊所组成。

新加坡20年的医疗改革成功在于很好的整合医疗资源。一是政府角色定位明确,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在坚持医院资产国有的基础上,卫生部将医院托管给私人公司,要求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管理,但不许牟利。卫生部的职责主要是制订卫生法规,对医院运营进行监管,以“补供方”形式进行财政拨款,以“补需方”形式购买卫生保健服务。

二是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多元化。新加坡实行医疗保障资金以个人负担为主,由个人(保健储蓄)、社会(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津贴)共同分担的模式。通过混合融资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竞争,扩大透明度,新加坡实现了医保全民覆盖,形成了医院医疗、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医疗基金构成的多层次保护。特别是第一层保护值得称道,政府提供公立医院急性病房总费用的80%,所有国民均可享受这一补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三是按功能分流建立医疗服务体系。公共部门占主导地位的急症护理部门提供了80%的护理服务。私营部门提供了80%的基层医疗服务。而在支援护理领域(如养老院、社区医院和收容所),则主要由志愿福利机构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机构都得到了政府资助。总体上,两级依照不同功能建立的医疗服务体系及公私双轨制的实行减轻了公立医院的负担,提高了医院的人力、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工作效率。

同时在新加坡医疗服务实行转诊制,门诊主要由私立医院、开业医师、公立医院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综合诊所)提供,而住院服务则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这使政府能控制医院的床位数和利用率,还可以控制费用增长。病人实行逐级转院制度,这样既坚持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又避免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的资源浪费现象,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四是医疗机构管理。 公立机构实行重组后集团设立公司,按市场规律管理医院,医院从就诊病人的政府补贴、现金支付、健保储蓄、健保双全和保健基金中获取收入,每年把房屋、设备折旧资金上交集团公司。政府不再负责医院的一切开支,也不再收缴医院的收入。政府将拨付医院一切支出的经费直接补贴住院和门诊患者。

台湾独有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1995年台湾实施全民健康保险之前,当时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有公保、劳保、农保、军人医疗照护制度等10种健康保险,仅覆盖了约59%的居民,仍有800万人没有健康保险,其中多为14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保险覆盖面有限,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原因,有很长一段时间,台湾的媒体报道不断关注到医患矛盾。很有意思的是,有些报道颇类似今天祖国内地的报道。比如这里有个患者治疗很惨,那里有人因没有保险得不到治疗之类的事情等等。  
  于是,社会上就有了强烈要求医疗体制改革的声音。1988年开始,台湾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的规划。据报道,目前全民健保的保险费来自被保险人的约占39%,投保单位占33%,政府补助28%。为避免医疗资源使用不当,全民健保规定了保险对象负担部分费用的制度,核心是就诊医院级别越高,自己负担的费用越多。   

1985年以前,台湾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大型医院扩张,小医院生存空间狭窄;乡村医院水平参差不齐,病人住院常需要来回奔波;部分专业医务人员人力、地理等分布不均,不同医疗机构服务品质差别大等。1986年起,卫生主管部门在征询专家意见后,提出构建台湾医疗网的计划。该计划分三期15年来执行。2000年,医疗网计划到期后,医疗网框架基本形成。在管理层面,设有“台湾地区医疗网推动委员会”,负责政策的协调、指挥与监督。依照各县市居民生活习惯以及以往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医疗区域。将医疗机构按评价标准分为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及基层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过多的地区,限制医疗机构新、扩建,运用医疗发展基金奖励民间资本到医疗资源缺乏的地区投资。为鼓励私人到医疗资源缺乏的地区设置地区医院,从1991年开始,符合条件地区的医疗机构申请医疗投资还可以得到利息补助。加强应急医疗、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医疗及长期护理等特殊医疗服务。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协调配合健保主管部门调整医疗机构费用支付标准,积极实施部分负担制度,促进分级医疗及转诊等。据统计,1984年到1999年,台湾地区每万人医师数由6.8升到12.74,年平均增长率为4.28%,医疗资源不平衡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当地医院有关人士说,台湾在实行全民健保之后,并没有改变按项目付费以及医务人员收入与医疗收费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造成医疗费用上涨很快,健保基金频频告急。为此,健保近年来一直力图增加医院控制医疗支出的责任。相继规划了各级医院的合理门诊量、论病例计酬等制度,同时配合控制医疗服务的量及价格,促使医疗费用合理增长。以论病例计酬为例,每一疾病的医疗费用以定额支付。此外,从2000年起,台湾健保支付制度推出了“总额预付制”:全民健保管理机构根据人口、疾病、价格以及技术变化情况,控制健保支出每年的增加幅度,并与各个医师公会(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谈判,确定健保基金对西医住院服务、西医基层服务(门诊服务)、牙医服务和中医服务的支付总额;各个医院则根据自身实力在市场上竞争患者,最后根据提供点数获得支付。这种方法既控制了健保支出总量,又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医院和医生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据说,到现在为止,全民健保在台湾居民中的满意度一直在7成以上,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比较成功的医疗保障制度。

    同时台湾也经历了多元化办医的过程,在长庚等私立医院出现前,当年台湾医务界情况和中国如出一辙,民众看病也很难。放开办医后,大规模平价私立医院的出现,对台湾的公立医院产生巨大压力,迫使此后一批公立医疗机构大幅度开展改革,并迅速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美国医疗现状 

美国私立医院中大多数属于非盈利性 (non-profit)私立医院,占美国所有医院的85%;而盈利性 (for-profit)私立医院在美国所有医院中只占 13%;目前美国大多数规模最大、设施最好、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都属于非盈利性私立医院。。而盈利性私立医院则以覆盖多个地区、集中管理的中型连锁医院为主。目前非盈利性私立医院和盈利性私立医院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多,非盈利性医院的经营模式与现代企业的相似程度是惊人的。它们同样高薪聘用职业经理人。非赢利医院享有国家免税的优惠待遇, 所以非赢利医院拒绝参加国家福利保险病人和未参保病人的情况较少发生。

美国医疗系统的基础是教会医疗系统,依靠慈善捐助的形式存在,它的运行和管理也并没有经济学成分存在。个人健康支出”是衡量美国医疗健康支出水平的权威的官方统计工具.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人看病自费掏腰包的负担不是增加了,而是大大降低了。

美国医院没有医生和护士。美国医生租用美国医院的诊室看病,医生每月付租金给医院。有了病人需要手术,医生就租用医院的手术室做手术,请来有关医生做助手,手术结束后,会计精算师马上就算出各项费用,医生该付给医院多少,给助手多少,给麻醉师多少,给护士多少,药费多少,纳税多少等,剩下的就是医生的,马上就结账。中国是以医院为主角,美国是以医生为主角。美国医院有很多精算师(会计师),一人一台电脑,坐满了医院最大的房间。管理人员多。中国医院行政、工勤人员与医疗卫技人员的比例最多是3比7,而美国是倒过来。与倾向于诉诸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者相反,美国保守主义者崇尚的自由放任是一个建立在双方自愿和自主安排基础之上的私人医疗市场主导的医疗保障制度,在美国已经十分成熟的私人医疗市场制度具有天生的自我纠错功能,而国家举办的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这个制度貌似公平,但其本质却是对均衡私人医疗市场机制的破坏和摧毁,非但不能达到其预定的目标,反而会阻碍既有的私人医疗市场的正常发展,其结果会损害参保人的利益,因此,政府没有必要为美国“重构”一个强制性的一刀切的公共医疗制度。公共医疗制度的关键是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就是政府强制,就是对市场机制的扭曲和阻碍,而道德规范则是保护个人自由和维系私人市场机制运转的灵魂。

        2011年医疗机构的迎来新机遇

     2010年12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6条措施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和优惠政策: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可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登记,分类管理。国家对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设备给予支持,合理预留配备空间。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国家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自主定价,免征营业税。同时鼓励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医务人员的学术地位、职称评定等不受工作单位变化的影响。

    二是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制定和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其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规划时,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

   三是合理确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与其具备的服务能力相适应。

   四是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公立医院改革,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同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对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

   五是进一步扩大医疗机构对外开放,将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由目前的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逐步取消对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股比限制,对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先行试点、逐步放开。

  六是简化并规范外资办医的审批程序,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立审批权限由国家下放到省一级。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设立由卫生部和商务部审批。

   中国公立医院占据90%的卫生资源,由于其自身公益性的限制,普遍效率不高。并且通过以药养医的机制补偿政府卫生投入不足,造成药价虚高,药品费用增长过快。国家卫生支出比例增加,今后几年国家负担依然较重,为了切实减少不合理的药品支出,提高诊疗效率和诊疗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而引入社会资本举办各种形式医疗机构,特别是非营利性医院,有望能减轻国家卫生投入负担,将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种新的尝试。

福建莆田系办民营医院 掘金医疗行业

上世纪80年代初,莆田东庄人凭一个治疗皮肤病的祖传秘方,发现治病很赚钱,于是带动自己亲朋好友一起来掘金医疗市场,彻底改变了莆田东庄人贫穷的命运 。 90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钱权交易的兴起,娱乐场所的增多,性病市场需求逐渐增大,当时的公立医院很少有人愿意去治这个病,福建莆田东庄人抓住机会采用承包医院开设特色专科来治疗性病,掘得第一桶金。2010年福建莆田系的民营医院已达4000多家。

莆田东庄人办医院的三部曲:“第一步,承包部队医院,承包二甲以下的医院,承包计划生育指导站或直接租房子办医院,医生是临时聘用的,只有设备是买的, 第二步,就是大量做广告,宣传医院引进目前最领先最微创的医疗技术,然后请所谓北京上海大医院的教授、专家来看病,基本上是不孕不育、性病、皮肤病等。”“ 第三步,就要分两种情况,如果医院牌子做响了,就立住脚扩大经营,如果办砸了,就再换个地方搞。”如上海长江医院刚刚开办,尽管日初诊量仅为100人左右,但依靠大量的电视广告,年收入却很快高达5000万元。 还有莆田东庄人承包江苏苏北一计划生育指导站,花7多万买了一台治疗宫颈疾病的设备,每年利润在30万左右。 

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名称相同的医院如玛利亚女子医院,阿波罗男科医院,博爱医院,仁爱医院,曙光医院,红房子医院,华美整形医院等,这些医疗机构的背后的老板就是福建莆田系民营医疗中赫赫有名的“陈、詹、林、黄”四大家族。他们现在投资医院采取独资、合资和托管的模式,比如泉州南亚华侨医院就投了四五千万,达到二级医院的规模。詹氏在嘉兴累计投资6亿元兴建的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这样因开医院而暴富的富豪在莆田其实举不胜举。莆田系医疗集团多则有上百家医院,少的也有10多家医院。

卫生部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按此预计,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医院的数量在5000家以上,约占到全国医院总数36.06%,但床位17万张仅占床位总数的5.19%,投入的资金估计在800亿元以上。全国现有上规模的民营医院约80%为东庄人所有,资产总数达360亿元,年营业额3050亿元,员工总数63万人;在外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00家(东庄镇占80%),年营业额50亿元,员工总数5万人

据某健康网的调查显示:高达79.3%的民众对民营医院抱不信任心理,并认为欺诈、价格不真实和急功近利是目前民营医院的通病。 面对信誉危机,民营医院有口难辩。或许这就是从“游医”到经营正规医院不得不付出的“转型成本”。一位民营医院的老板说:“我们走到这个份上,还想宰客那就更没有回头客了,投资的成本都别想收回。”

 客观地讲,在实际经营的时候,许多民营医院的经营者忽略了公信力要依靠患者的口碑传扬,多数人希望以狂作广告速成信誉。上海长江医院每年不少于3000万广告费投放央视,这还不包括投给各省市卫星频道的广告费。北京新兴医院在央视所做的“不育不孕”的广告费份额更是超亿元。

 实际上,尽管民营医院的管理机制较为先进,福建莆田系的民营医院也引入职业经理人,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运营,但大多数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因为民营医院开设的大都是短期见效的科目且以门诊为主,例如美容、性功能障碍、妇科、皮肤科、口腔科等。一旦竞争加剧,这些科目将很快萎缩,与大医院的心脏搭桥、肝肾移植、关节置换等技术含量极高的垄断项目比,毫无优势可言。

中国多元化办医的新势力的兴起---

非营利性的私人医院

 在东西方各异的医疗体制中,不管是拥有百年品牌的非营利医疗组织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医疗机构美国梅奥诊所,还是台湾长庚医院都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爆发力。非营利性的私人医院在中国想要生存,发展,必须解决几个问题?

人才+设备==技术

人才:权威医疗专家是目前非营利性的私人医院最难,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医院的医生不能自由流动,是因为医生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一旦医生离开公立医院就会失去教职,失去科研课题,失去职称评比的资格,失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机会,失去以前累积起来的名望和地位。即使现在2010年国家出台文件规定医务人员的学术地位、职称评定等不受工作单位变化的影响,此问题在短时间内依然不能得到完全解决,由此导致医生不敢到也不能到非营利性的私人医院行医。医院只能请退休的医疗专家来行医。

设备:当地卫生厅(卫生局)对当地医院配置大型设备是实行配额制,一般情况是优先把配额给公立医院。2010年国家出台文件规定对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设备给予支持,合理预留配备空间。但最后的执行程度如何与当地卫生厅(卫生局)的重视程度有关。

技术+规范==质量

规范:美国梅奥诊所之所以成为百年品牌,是与梅奥诊所的百年沉淀下来制度设计与组织治理是梅奥诊所成功的关键。梅奥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建立一套合适的制度,包括薪酬体系、工作制度、升迁制度、招聘制度等,来满足梅奥成员们的需求,并将组织成员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患者至上”的工作中。

质量+服务==品牌

服务:浙江邵逸夫医院目前是浙江省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标杆医院,吸引很多浙江省内外医院来参观考察。浙江邵逸夫医院借鉴美国的医院管理模式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医疗服务方面,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建立床位统一协调处:各临床科室的床位非本科室专用,而由医院统一调配;2、建立楼层秘书:专门办理病人的出入院、健康教育等工作,接受病人的咨询;3、送药送物到楼层;4、推行预约制;5、手术室全天候,择期手术24小时开放。

品牌:品牌的基础是资本,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医院的品牌文化才是医院之间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梅奥诊所的“患者需求至上、团队医学与无边界协作、目的地医疗”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合伙模式与基金理事会制度,诊疗质量线索投入与体验感知,始终追求卓越的意识的品牌文化,成就了百年梅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服务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吃到各国佳肴,也有种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可供选择,身上穿的、脚下踏的都能做到与世界同步,唯有医疗服务领域依然延续上世纪80年代的模式,以医生和医院为主,而并非以病人需求为中心,医患矛盾也频频见诸于媒体。随着多元化办医的进程的逐步深入,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梅奥诊所!    

作者简介: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实战培训第一人。十多年医疗行业实战及培训经验,历任分公司经理,大区经理,销售总监。在《中国医药联盟》、《中国营销传播网》、《市场部网》、《医谷》、《销售与市场》、等专业杂志和网站上有多篇营销管理文章发表,欢迎各位朋友来信交流。邮箱: 534030927@qq.com 。 

 

 

Tags:医疗改革 医院 医疗器材

责任编辑:露儿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