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人物

马应龙终身药剂师马彩丽:好的东西一定不能丢

2012-01-25 15:52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马秀佳我要评论 (0) 点击:

  

马彩丽,马应龙第十四代传人,现任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药剂师。

马彩丽,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第十四代传人。现任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终身药剂师,主要负责马应龙传统产品的原料炮制、处理、配制等核心技术工作和质量管理工作。在牢固掌握传统技艺的前提下,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制药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创新,研制出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原粉奠定了公司主导产品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质量基础。

  400多年前,在河北定州,一位名叫马金堂的眼科医师,经潜心研究苦苦探索,研制出一种“眼药粉”,此药疗效好,价格低,很快闻名华北大地。后经马金堂的继承人马应龙等人传承,此药很快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到了第十四代传人马彩丽手里,又研制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麝香痔疮栓等新产品。马彩丽作为“中华老字号”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第十四代传人,一直从事马应龙传统产品的药材炮制和原粉配制工作,她主张传统工艺与现代制药技术相结合,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好的东西一定不能丢

  自幼继承家学的马彩丽介绍,从药材的采购、炮制到原粉的配制,她都通过看、闻、尝等传统方法辨识药材,去伪取精。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四百余年的经典古方焕发出青春活力。马应龙八宝眼膏的前身是八宝眼粉,后来为了方便就制成了眼膏状。据说,在研制“马应龙痔疮膏”之前还发生过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80年代,“马应龙眼药”治好了一农民的痔疮,该农民兴奋地给马彩丽写了一封“马应龙眼膏治好他痔疮”的感谢信,也正是这封信给了马彩丽灵感,最终在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研制出“马应龙痔疮膏”,并连续几年成为治疗痔疮的火爆产品。后来她又研发出龙珠软膏,专门治疗皮肤的红肿,效果也很显著。从马应龙八宝眼粉,到眼膏,再到痔疮膏,再到后来的龙珠软膏,马彩丽称,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核心技术都包含在里面了。当然,马彩丽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也不忘与现代的技艺相结合。对于耐药性,马彩丽解释道,中药的成分主要是调节人体的平衡,基本上不存在耐药性。关于现在年轻女性所关注的眼部美容,马彩丽说,“我们的眼药主要是治疗眼部疾病的,但是因为其中含有冰片、珍珠等成分,客观上会起到开窍活血的作用,也能适当舒缓眼睛疲劳。”

  马肖梦(左),马彩丽之女,马应龙第十五代传人。

  女儿马肖梦是第十五代传人


  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十四代的传承都是嫡传,在问及有没有打算收徒弟传承此技艺的时候,57岁的马彩丽很坚决地说:“我们只打算一脉相承,没有扩大化的打算,不论是家人还是公司都没有这样的打算。”“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彩丽称,如今已工作7年的女儿马肖梦就是此项技艺的第十五代传承人。马肖梦介绍,自己高中毕业后就选择了湖北医科大学中医药专业,2003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马应龙集团从事技术工作。“大学毕业后就加入马应龙集团了,现在工作了七年了,我是一边跟着妈妈学习,一边从事技术研究的工作。”关于创新,马肖梦也有自己的认识,创新要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之上,最想做的还是把传统和现代的东西结合起来。

四百年的传奇

能够传承数百年的老字号不多,马应龙算得上一个。靠一剂神秘的 “八宝秘方”起家,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传承了400余年。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马应龙走过四个世纪,更在新世纪做成大集团大产业。 、、

  “八宝秘方”问世

  “马应龙最早是卖眼药粉起家的,现在很少人知道。”57岁的马彩丽是马应龙第14代传人,她说马应龙眼药创自明朝万历年间,创始人叫马金堂,生于河北省定州(今定县)的一个回族知识分子家庭,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对中医的浓厚兴趣,使其在青年时代就医术有成,尤以眼科见长。

  在对文献所记载的眼科方剂进行比较分析的同时,马金堂总结多年临床经验,采用名贵的中药材牛黄、麝香、梅片、琥珀、珍珠等八味中药制成“八宝眼药”,这一“八宝秘方”治疗眼疾效果甚好。“听父亲说过,他看病从不收取分文,眼药也是免费送给患者。”

  明朝末年,地理条件优越的定州,一时商贾云集。当时,南北经济联系日渐紧密,定州眼药商品化迫在眉睫。

  马金堂的继承者马应龙肩负起了开拓市场的重担,他以制造和经营眼药为业,在定州北街开设店铺,同时将“八宝眼药”更名为“马应龙八宝眼药”,正式投放市场。

  马应龙眼药粉炮制方法十分严格,均取珍品药材入药。在制药过程中,器皿的卫生,原料配合投放的先后秩序,药物的细度成色,都要严格掌握,通过看、闻、摸、尝四道人工工序逐一检验。

  “八宝秘方”工艺独特,使得马应龙八宝眼药经久不衰。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马应龙的后裔马万兴胸中另有主张。他不愿把家族商业局限在定州一地,挖空心思要开拓新市场。

  移师京城创业

  “他北上的时候,家里还是很富裕的,但事业要发展,必须得寻找新的出路。”清朝道光年间,踌躇满志的马万兴举家朝北京城进发。

  实地考察后,他在商贾云集的北京前门外西河沿真武庙旁租得一座宅子,修葺门面,随即开业。

  “一种外来的新药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患者的认可,非常难。”提及祖先的创业艰辛,马彩丽轻叹一声。

  药铺开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眼药严重滞销,生意难以为继,马万兴全家人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可他不甘就此退出北京市场,嘱托家人返回定州老家筹措资金,重振旗鼓。

  那时北京至定州没有铁路,往返得一个多月。在家人离去后的第二十七天,马万兴窘迫到身无分文,最后不得不拉下面子,找到一位卖红薯的阎师傅借了5个铜子,才活了下来。

  不久,家人带着措筹的钱款如期返回。而药店的生意在数月后,竟出人意料地红火起来。

  马彩丽分析,药物与其他商品略有不同,患者使用后,效果好的就会口口相传。马应龙眼药对眼疾的卓效,为它在京城赢得了宝贵的声誉,一时闻名遐迩。

  当时北京流传的“身穿瑞蚨祥(布店名),脚踹内联升(鞋店名),头顶马聚源(帽店名),眼看马应龙”的说法,便可印证马应龙眼药店日渐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和地位。

  最辉煌之时,马万兴在京购置宅地房产共计三十多处,并开设分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应龙早期的企业文化,“治店以勤,待人以信,接物以诚”成为马氏家族明训。

  南下武汉拓展

  二十世纪初,南方眼药市场需求增大,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北京总店拟将汉口作为马应龙眼药南方的经营中心,1919年,马应龙后人马岐山南下武汉开拓市场。

  “他离开北京时,祖父交代他做事要勤奋努力,制药要以真夺人。” 初来乍到,马岐山先在栈房租了一间屋子,后得知栈房有一位姓李的记账先生,熟稔武汉风土人情,便暗地里观察此人,看他为人本分,办事精明能干,随后聘其为创业“参谋”。

  随后的几日,两人走遍武汉三镇,最后选定在武昌斗级营租定一间破陋的小铺面。开业时,既无广告宣传,也无鞭炮庆贺,只在店铺的门楣上写“北京马应龙八宝眼药分店”字样,低调开业。

  “他很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店子开起来之后,先做好了药品滞销的准备,从手头有限的资金中抽出一部分,放起来备用,但事实上,却没用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马应龙眼药来到武汉时,名声、信誉早已在外,即使武汉店面地处背街,且没有任何宣传,依旧能招来不少客人,未经历前人在北京时的窘境。

  店子一开始生意就很繁忙,不仅在武汉三镇,省内外的许多中药店都先后与其建立了供销关系,而且还在湖南、安徽、广西等地开设了分店。至此,南方以武汉为中心的马应龙眼药供应网点得以形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单页阅读

Tags:马应龙药业 马彩丽 药剂师

责任编辑:refine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