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药企经营

2012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冬季再次来临?

2012-02-02 11:05 来源:中国医药营销联盟 作者:李福春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从2010-2011年,医药行业正经历着来自政府、媒体和消费者不断质疑,国家对医药行业宏观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企业的发展,使整个医药行业再次处于低迷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药品连续降价、新版GMP颁布、抗生素限用、招投标改革、“十二五”规划、天价药曝光等方面。

从2010-2011年,医药行业正经历着来自政府、媒体和消费者不断质疑,国家对医药行业宏观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企业的发展,使整个医药行业再次处于低迷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药品连续降价、新版GMP颁布、抗生素限用、招投标改革、“十二五”规划、天价药曝光等方面。从国家到地方密集政策的颁布已经产生叠加效应,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医药行业温度又一次降至冰点,很多医药人目不暇接,晕头转向,几乎所有的医药企业都为之瞠目结舌,制药企业更是如热锅蚂蚁,也不敢再贸然行动,就连各地主管卫生医药招标的机构也在延期招标,对国家政策继续观望,很多地区的招标已经推迟再推迟。邻近岁末,大家更感觉到中国医药的形势犹如当前的叙利亚、伊朗局势一样,有种“山雨未来风满楼”的紧迫感,仿佛我们又回到了5年前的2006年,所有医药人都在感觉未来不久关于医药改革的“大风暴”可能将会扑面而来!作为最特殊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难道真的会5年一个轮回吗!?难道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要再次进入“冰冻期”!?我们每一个医药人在2012这个让世人不踏实的年份,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以下,笔者将从廉政风暴、医药降价、招投标、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与各位同道讨论一二。

一、廉政风暴,离我们多远?

商业贿赂一直国家打击的重点,也是中国医药改革最难短期斩断的一块利益链,现如今,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已是“箭在弦上,而不得不发!”。“以药养医”这一广受社会诟病的“毒瘤”将会被慢慢摘除。

早在2011年11月2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曾表示,破除“以药养医”首先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改革我们自己一些体制机制,调整我们一些政策。

1月5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的第一条即是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取消以药补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2012年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1月10日,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十二五”期间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一方面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这支队伍,医生不再做“替罪羊”,医生不要被腐蚀。

2012年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医疗机构必须与药品企业签订廉洁协议,明确不得收,送商业贿赂!会议还提出,将逐步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堵住商业贿赂这一“后门”,打开合法收入待遇这一“前门”。

不难想象,2012年,反商业贿赂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去年江西、浙江、江苏等很多地区已经见证了“紧张气氛”在包围着我们,因此,今年关于医院医生方面的反商业贿赂将会重燃,廉政风暴会全面展开,其力度可能不会逊于2006年的那个秋冬季节。

二、医药降价,外资能否躲过?

为加强药品价格管理,规范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工作,明确调查原则、内容、方法和程序,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已经从2011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相信所有生产企业已经按照发改委的要求上报了企业及产品相关信息资料,但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未来价格调整的方案值得每一家企业认真思考,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方而不被动。

笔者曾多次说过,每年的药品价格调整一直伴随着20来年的医疗改革,并扮演着每年医药改革的“中坚”力量,成为每年每次医改的头号“大餐”,相信在2012年新医改的刚性指标下,药品价格的再次下调更不会有什么悬念,还是降多降少或降几次的问题!这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大范围的出厂价格调查,其目的和意义已显而易见,一方面是为了应对2011年年末时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接连报道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连续报道,其中多次提到最高零售价制定明显偏高,制定《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以此缓解舆论对发改委的压力,另一方面为新一轮(第二十九次)药品价格调整提供依据。

我在博文《戏说2011年中国医药》提过,多年来媒体总是在不断曝光暴利药问题,但与此同时,很多药物价格在过去一轮一轮降价后已至企业盈亏平衡点甚至无利可图而不得不退市的问题并未见到各种报道,这充分暴露了我国药品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药品定价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可降也可升,暴利药要降,绝不手软;但对于很多临近企业盈亏平衡点良心药要适当提价,鼓励企业保质保量的生产,药品也是商品,是商品就应遵守动态的市场调节机制。笔者曾多次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以水蛭为主要原料的单味药“脑血康片”零售价在 2006 年 12 月份被国家发改委拦腰斩断达 50% ,而 2007 年初水蛭的价格是 50-70 元(千克价,下同), 2008 年上涨 160-180 元, 2009 年再涨至 350-365 元, 2010 年价格突破 700 元大关,暴涨至 730-750 元, 2111 年又紧跟 CPI 升至 820-830 元。五年时间原材料涨了 15 倍,想想看,在如此物价暴涨的压力下,而药品的价格一直固定不变,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价格政策何以使得企业生存和发展!?

另外,这次的全国范围内的出厂价格调查,仅仅是针对内资企业,那针对外资企业的价格调查如何进行?一直备受国人诟病的“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能在新一轮的价格调整中与国人“平起平坐”吗?那依据又在哪里呢?还望发改能给老百姓一个说法。

三、招投标,你准备好了吗?

如前文所述,本来在2011年就应该全面开展的各地招投标工作,大都纷纷推迟到了今年,各地主管卫生医药招标的机构延期招标原因何在?是对国家未来政策的预期调整内心没底?是牵扯的利益集团太多太复杂无从下手?还是想低调一些不愿做第一吃“螃蟹”者?

随着医药改革的深化,招投标制度也在顺势而为,做了积极的调整和改革,并趋于规范和透明。招标的集中度在增加,基本上全国都是以省级为单位统一招标;招标的频率也相对稳定,目前基本上是1-2年一招,但招标的模式还在探索过程中,并未统一,目前全国的招标模式主要有安徽模式、上海模式、福建模式和江苏模式。而2010-2011期间,最受瞩目的还要数“安徽模式”和“福建模式”。一个在“基药”上风起云涌,风生水起,并成为行业和各种媒体争议焦点的“安徽模式”,但笔者一直认为改革总是伴随着争议前行,改革是不会因某些利益集团的争议而停下坚定的步伐,而且,笔者也相信不断创新和自我完善的“安徽模式”会继续引领全国的医药改革越走越远,越走越有信心。另一个是在“非基药”上被炒的沸沸扬扬的“福建模式”,历经2年之久的“两票制”招标已落下帷幕,相信很多厂家在这次招标中折戟沉沙!笔者曾说过,如果说国家发改委每年的药品降价已让整个医药产业,尤其是制药企业和商业公司苦不堪言,在“慢性自杀”的话,那福建的“两票制”对医药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可以用“速死”来形容!两个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极端!一个在价格上极端,一个在渠道上极端。

那2012年,医药招标模式何去何从?有人说“福建模式”未来国家或将推行,真如此的话,相信,随着“两票制”在全国的逐步推广,医药产业的淘汰率将会提速,行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佣金制”将会真正的浮出水面,药品的降价幅度将逐步趋于理性。 早在2011年初,就有人说“安徽模式”或在全国争议声中推广,那随着“安徽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2012年也未必不可能,今年的青海招标就是在套用了“安徽模式”。笔者认为,不管是“福建模式”、“安徽模式”,还是其它模式,今年的招标将是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一年,对于很多非独家产品销售推广将是面临最大变数的一年,新的招标体制下,由于临床产品的大幅度减少,医生用药选择机会锐减,产品一旦中标市场销量将会爆炸式增长,再不用担心竞品抢占你的市场,更不用担心你的分销商的“叛逃”了。因此,今年的招投标非常关键,并且一定要打提前仗,一定要在招标细则出台之前与招标办及相关专家建立好合作关系,确定投标流程和方法,只有这样做到未雨绸缪,方能在今年即将到来的招投标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胜算。

四、公立医院改革,能进入深水区?

有媒体说,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人们似乎并没有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反而切身地体会到,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医疗乱象越来越多,医患纠纷越来越激烈。“以药养医”成为众多专家指摘的焦点。上世纪五十年代对公立医院实施的“以药养医”政策,曾对保障公立医院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一些医疗机构仍然依赖药品收入作为重要补偿渠道,客观上不断推动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造成了医生开大处方、大检查,增加了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目前,医药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势必要全面进行。

2011年11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在该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上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李克强称,2012 年起,公立医院改革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同时要不断筑强城乡居民看病就医的保障网,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好基础。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搞好便民服务。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卫生投入比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发展和健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我们知道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属于医改的“龙头”,公立医院改革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医改成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的公立医院,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成为医改绕不开的“堡垒”。新医改实施以来,二级以下乡镇医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各个地方试点也在有序进行,但针对二级以上的中高端医院还没有赢得实质性的突破,即使是号称全国第一个实施“医药分家”的“芜湖模式”,三年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其“医药分家”后对于医院的补偿,仍是被政府转嫁在制药企业和配送商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医院的补偿机制,只是对于医药流通环节的利润做了再分配而已,而被挤压的仍是制药企业及配送商业。进入2012年,随着各地公立医院的改革方案陆续出台,针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将掀起新的篇章,而再好的方案不能落地,只是绣花鞋,好看不好穿,因此,取决改革成败的关键还是各方资金的到位,有了“给力”方案,再加上充足“燃料”,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就能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回到本文的主题,2012年,中国医药产业冬季会再次来临吗?近日,工信部发布《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产业集中度提高,到2015 年,销售收入超过500 亿元的企业达到5 个以上,超过100 亿元的企业达到100 个以上,前100 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医药产业作为最特殊的产业之一,其未来的增长可期,发展可期,但随着医改的深入,整个产业的将剧烈蜕变,你能感受化蝶成羽的美丽吗?笔者不敢确定中国医药会再次进入冰冻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今年国家对于医药产业的“改革”不会逊于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并会继续保证“战果”!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Tags:医药产业 医药行业

责任编辑:露儿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