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药企风云

诺华制药引入20多个新品OTC扩张在华业务

2011-09-04 15:17 来源:中国新时代 作者:陈婧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从2011年开始,诺华也开始逐渐加快扩大其旗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加快新药上市的速度。“中国将引入20多个新品OTC进入市场,这些产品全部是诺华全球的拳头产品。”可见,诺华将中国市场视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猎手诺华

这一次,外资药企来势汹汹。一连串的交易并购案例后,外资药商们在国内的并购版图和逻辑正逐渐清晰:在全球医药工业进入缓慢发展的困惑期后,中国这一大新兴市场正折射出巨大的吸引力。为此,他们或并购基层药企,快速打入心仪的基层渠道和二三线市场;或并购细分市场里的龙头企业,强势增加其在中国的地位和服务规模。“国内审批程序长,铺设销售渠道也难,如果逐步把自己在全球的拳头产品带入中国市场,开花结果要在数年之后。而各大公司都希望能抢占先机,所以,并购项目会越来越多。”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董事会主席魏思乐表示,外部收购可以免去新药审批流程和投资新厂带来的资金风险;收购细分行业龙头,也能降低跨国企业进入本土医药市场的难度和复杂度。

   诺华对爱尔康的收购就是遵循着这个逻辑。

  2010年,诺华宣布:以383亿美元收购爱尔康公司75%的股份,借此对眼科用药市场形成全面覆盖之势。

  爱尔康成立于1947年,是全球最大的眼科药品与医疗器械专业公司。它的核心治疗领域为诺华所看重,是达成此单收购的重要原因。根据爱尔康的报告,2008年,它在新兴市场实现了10亿美元的销售额。而它的加盟,也为诺华现有的CibaVision隐形眼镜部门和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药物Lucentis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新兴市场,诺华还将分享更大的业务,“新爱尔康将占有眼科保健业务超过70%的市场份额,年收入将超过90亿美元。”魏思乐博士声称,“爱尔康并购完成后,眼科保健将成为诺华继创新药物、非专利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和消费者保健之外的第五大增长平台,我们有信心能在合并完成后的6个月内结束整合。”

  显然,这是近几年来,诺华在世界范围内达成的最大一笔收购交易。而对于57岁的魏思乐来说,此次收购只是他最新的探索计划之一。

  由于早就意识到眼科保健业务正高速发展,过去几年里,魏思乐一直在说服瑞士雀巢公司与爱尔康分道扬镳——收购的爱尔康公司75%的股份中,诺华从雀巢手中收购其持有的52%爱尔康股份,又从爱尔康公众股东那里收购了其余的股份。而魏思乐为了让雀巢董事长Peter Brabeck-Letmathe接受这笔交易,努力了数年。

  突围

  很长一段时间里,诺华的处方药业务都面临着定价压力,世界各地的保险公司和政府正在想方设法抑制上涨的医疗保健费用,除此之外,随着诺华生产的高血压药物Diovan和白血病药物Gleevec将在2012年失去专利保护,魏思乐急需寻找解决办法,来弥补这两种畅销药将带来的市场损失。而与诺华处方药业务不同的是,爱尔康大部分产品属于非处方药或保健品。在爱尔康每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中,大约有一半来自眼科手术器械和相关产品。

  目前整体的大环境是,全球眼科保健市场的规模达260亿美元,收购爱尔康不仅有助于诺华分散经营风险,更使诺华一举获得全球眼科保健市场1/3的份额。

  魏思乐估计,受困于青光眼和白内障的老龄人口将日渐增多,从现在起到2015年,全球眼科保健业务将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这要高于处方药5%的增长预测。

  在苏黎世Helvea公司的分析师KarlHeinz Koch的眼中,魏思乐一向具有先见之明,相对其他企业家来说,他较早地认识到了从药品经营模式转身的重要性。而向处方药以外的其他领域拓展,也能帮助魏思乐化解诺华在药品开发上所遭遇的挫折。

  2009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要求诺华提供有关实验性脑膜炎疫苗Menveo的更多研究信息,由此也推迟了该产品在美国的上市时间。据美林证券的分析师预测,这个产品上市后将每年产生1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而此前,FDA还推迟了审批诺华开发的糖尿病治疗药物Galvus;将诺华生产的用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药物Zelnorm逐出市场,并驳回了诺华就止痛药Prexige提交的上市申请。

  类似的打击促使魏思乐在2008年10月对公司4个业务部门中的三个部门管理层进行了更换,并宣布裁员3000人。

  而同期,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魏思乐正在大刀阔斧地招兵买马——2008年,诺华中国增加了500名新员工,“而那些不能和中国一样有增长潜力的地方,资源在撤出。”魏思乐说,“现在我们正投资中国,正在增加中国的销售代表。总的来说,诺华制药非常重视在华投资,尤其是在OTC领域。”

  并购

  做出巨额收购爱尔康的决定后,直到2009年5月,魏思乐都还无法确定诺华的选择是否正确,原因是自两家公司于2008年4月达成最初协议以来,诺华就看似在做一桩赔本的买卖。

  当时,诺华以每股143.18美元收购了爱尔康25%的股份,并同意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为其余股份支付每股181美元的价格。在宣布交易达成之后的4个月里,爱尔康的股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曾飙升至每股175美元。

  2008年10月,爱尔康下调了它的销售预期,理由是美元处于强势状态,而它在美国市场上的药物销售低于预期。接下来的一个月,爱尔康的股价几乎跌了1/3,降到68美元以下。

  此后2009年下半年,爱尔康股价又开始暴涨40%,FTN Equity资本市场公司表示,这是因为有投资者猜测,诺华将收购全球最大的食品企业雀巢公司持有的爱尔康股份,并且将出资收购爱尔康的公众股。

  即便如此,2010年魏思乐仍然表示,在公司董事会举行的一次战略会议上,诺华依旧做出推进这项收购工作的决定,“爱尔康非常适合我们的产品组合,但要说服雀巢剥离爱尔康,需要时间和金钱。”

  根据诺华行使的看涨期权(calloption)条款,诺华以每股180美元的平均价格(或总额281亿美元)收购雀巢拥有的爱尔康股份。同时还以2.8∶1股换取社会公众持有的爱尔康股份。根据当天收盘价,诺华向爱尔康公众股提供的上述报价相当于每股146.8美元(总额为102亿美元)。

  如此看来,魏思乐对爱尔康公众股东采取了强硬立场。同时,他也表示,雀巢值得诺华给出更高的收购价格,因为它所持有的股份让诺华可以获得对爱尔康的控股权。爱尔康公众股东则表示,魏思乐是典型的厚此薄彼,因为他们得到的报价要比诺华给雀巢的报价低18%。

  Touchstone国际成长基金分别持有爱尔康、诺华和雀巢公司的股票,该基金经理JamesO’Leary说:“诺华的报价让我感到很惊讶。”此前,O’Leary预计诺华会将报价至少提高到每股164美元。

  而纽约WellsFargo Advisors公司的分析师LarryBiegelsen在写给投资者的报告中也表示,一旦合并交易完成,公众股东可以向瑞士法庭控告这项交易行动。虽然,此次控告是否成功不得而知,但纵使如此,许多业内分析师还是赞扬了由魏思乐和诺华财务总监RaymundBreu推动的这项交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单页阅读

Tags:诺华 外资药企 新品 OTC

责任编辑:refine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