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药研接力呼唤集群创新

2013-12-07 10:03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马飞 点击:

[嘉宾]

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郭亚军

“863”医药生物技术疫苗与抗体重大项目专家组副组长 李向明

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叶正良

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薛云丽

RDPAC执行总裁 卓永清

正在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所蕴藏的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究竟应如何撬动这片蓝海并抢占先机?企业怎样才能饕餮盛宴?12月1日,广东中山,在第八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期间举办的201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内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就生物医药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维度思考

记者:目前,中国医药行业掀起了一股创新小高潮,主管部门也在提高药品注册审批的效率,借创新升级成为很多企业的行动指南,对此您怎么看?

郭亚军: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离不开药物创新,但对创新应有理性的评估。以我现在关注的抗体药物项目来看,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抗体药物项目有点过热的倾向,很多企业都在做,但从长远来看,真正能培育成像中信国健等专注于抗体药物开发的优势企业不会太多,市场的自然规律会淘汰很多跟风者。在此,奉劝有些企业不要盲目进入抗体药物领域,毕竟这个领域还有不少技术层面的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

李向明:储备了多年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后,我认为中国的药物研发开始具备一些创新的条件。从目前国内研发的热点看,合成生物学将是未来的新热点,在疫苗和抗体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中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是仿制和开发的热点,老年病药物、干细胞药物等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这里提出一点,国内的狂犬病疫苗也有过热的迹象。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研发中出现了新苗头,比如四川大学基于异种同源抗原研制蛋白质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利用异种同源抗原打破肿瘤免疫耐受,在研究思路上有重要突破,目前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说到疫苗,我要补充一句,目前成人疫苗和儿童疫苗市场已平分秋色。

卓永清:中外企业的合作逐步向产业链上端转移,比如先声和施贵宝共同研发抗肿瘤药物BMS-817378,百济神州转让BGB-283除中国外的全球范围内研发和销售给默克雪兰诺,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与赛诺菲在国内罕见病领域的联合研究等,都是研发合作的新趋势。

记者:不少企业寄希望于创新,您认为眼下他们的困惑在哪里?

李向明:做生物医药开发很“烧钱”,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还有开发的品种,要有新的技术路线。现在的问题是,国外研究开发的企业多,仅美国就有约3000家,他们的生产企业集中度很高,而国内研发的公司少,生产企业、项目公司很多,跨国企业生物医药早已实现产业国际化,合作研究开发,这是需要思考的。辉瑞之前终止了90项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2012年选择与CRO联盟,改进生物技术的收购模式,与学术界建立强大的合作网络,值得借鉴。

现在影响生物医药发展的因素很多,审批制度、人才、资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价格和医保的市场准入等都会影响其发展。另外,仪器设备等装备、细胞培养基、工具酶和纯化介质等大都还依靠进口。

郭亚军:我的理解还是在技术变革层面。比如抗体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举个例子,肿瘤靶向抗体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同时发现,即便是对首次治疗表现出良好反应性的肿瘤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有可能出现耐药,且耐药分子在不同个体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Trastuzumab于1998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HER2高表达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是全球排名第14位的畅销药物。可在临床中发现Trastuzumab对HER2低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无抗肿瘤活性,即使对HER2高表达转移性乳腺癌,其有效率也仅为30%。更引起重视的是,大部分对其发生反应的患者将在1年内产生耐药。所以,抗体药物的研究非常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

卓永清:中国在投资、人才与促进合作上已展现明显优势,但监管制度、创新回报以及知识产权方面仍有完善空间。建议建立兼顾速度与安全的监管架构,进一步分离生产许可和上市许可,建立鼓励创新的定价模型和医保、招标等市场准入机制,创造符合国际标准、稳定的知识产权环境,这是实现创新接力的基本保障。

薛云丽:鉴于国内药物创新的一些现实困惑,我们的策略是通过国际化来影响国内进程。比如我们的帕金森病药物在国内需要按新药来做临床,现在把该药放到美国做临床,进程非常顺利。国外的临床试验也会促进国内审批工作的进展。这种“迂回”的研发思路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创新没有围墙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药物研发体才真正算成熟?

卓永清:药物研发的每个专业需要在研发的各环节无缝接力。比如新药的最初发现,基础研究多在大学、公共研究机构,通过研究合作、技术转移,可依靠专业的研发外包CRO完成早期研发和验证,通过小型企业和转型企业完成产品的测试、规模化生产,这将是成熟的研发制药企业的主流模式,在这之中,合作是关键,资金(包括私募资金、公共资助、产业资本等)是基础。

叶正良:很多医药创新型企业都很专业,有的在化学合成方面占优势,有的擅长临床试验,有的具备丰富的产业化管理经验。药物研发是非常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同环节就应交给不同的企业或机构完成,“一包到底”的思路既浪费资源又没效率。药物开发是没有围墙的创新世界,每个企业只负责其最擅长的那一段,集群创新。天士力也在做抗流感疫苗,直接采取合作的方式,引进最前沿的技术,将其产业化放大,包括现在手上的单抗项目,都是这种合作创新的思路。

记者:要开发中国制造的“重磅炸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叶正良:做创新,我觉得首先企业老板要有容忍研发创新失败的胸怀;其次是要在药物研发环节不断创新。

以天士力为例,目前已形成创新中药研发的模式,构筑组分中药创制平台,涵盖中药材、提取分离、化学组分、组分库和信息库和数据库功能在内的创新平台,现已具备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上开展中药组分活性筛选的能力,已从1万多组分中筛选出活性组分及组合物500多个。值得一提的是,天士力已建立数字提取中心,以FDA的cGMP和欧盟GMP法规、ISPE的GEP标准为基础的数字提取中心现已有监视控制点超过5000个,同时还建立了中药生产的数控模型。目前复方丹参滴丸已与80多个国家的国际临床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加速推进国际化Ⅲ期临床研究。从实践中我还有另一个体会,中药要获得国际认证,有一项工作很不起眼但很重要,那就是CIP的清洁系统。

薛云丽:首先要有优秀的人才队伍。2001年初,绿叶制药与烟台大学共建烟台大学药学院,成功开创了制药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药研发模式。目前绿叶有20多位学术带头人(包括海外引进的专家)在这里教学,实现药品科研、中试、生产、上市“一条龙”。其次是投入要有长期稳定的保障。目前我们科研的重点是长效缓释制剂和靶向制剂。比如在国际上,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长效缓释新制剂、国际上首个上市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紫杉醇脂质体剂型力朴素等,都经过10多年的持续投入,有的项目至今仍在做。最后是要有国际化视野。开发一个品种不能总盯住国内,立项要站在全球的高度。

Tags:药研接力 创新

责任编辑:露儿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9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