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上药内斗风波溯源 或因闹独立触怒大股东(2)

2012-04-05 10:4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经历了十多天的各方角斗与暗战,舆论漩涡中的上海医药(601607)终于正式公布了董事长吕明方被大股东免职的消息。3月30日凌晨,上海医药公告称,在29日举行的董事会上,通过了《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吕明方不再担任公司董事、执行董事及董事长职务的议案》,表决结果为赞成6票、反对1票、弃权1票(吕明方回避表决)。

 上药三年突进

3年多前,吕明方“空降”上药,可谓临危受命。

2008年7月,在经历了与央企华润集团等巨头的争夺后,上实集团最终争得了上药集团的控股权,被外界称为“上药回家”。

上药集团是上海老牌国企,但从2003年以来,发展日趋下滑,特别是2005年大股东华源集团流动性危机爆发,华润集团入场重组,此后上药集团一直处于大股东缺位的状态,发展减速,渐渐与国药等对手拉开了距离。

适逢上海国资重组热潮,国有资产证券化被提上改革日程。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国资委希望借助上实集团在资本市场的优势做强做大上药集团。

2008年7月,上海市国资委推动上实集团重组上药,随后,上实集团成立以集团执行董事吕明方为组长、上药集团董事长钱进等为成员的重组领导小组。吕明方于2008年12月空降上药集团,担任董事长一职,成为上实集团旗下医药资产整合的实际操盘手。

吕明方是一个资本市场的老手,加入上实集团前,曾在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供职(现为申银万国),加入上实集团后,很快被派往香港,主持上实控股在当地的各项业务。

当时,上海市战略规划中,也将医药产业从战略性产业提升到支柱性产业。上海市科委和市发改委牵头制订了《上海生物产业2009-2012行动纲要》以及相配套的39条政策,力争到2012年底实现在2008年基础上的翻番,达到2000亿人民币的规模。在这一宏大规划中,上药集团无疑被寄予重任。

吕明方到任后,迅速开展红红火火的“180天计划”,对老上药展开包括人事变革、制度规范和激励机制设计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当年年底,上药集团实行财务总监轮换,接着是两个集团的副总裁不再聘用,这在国企当中实属不易。

接下来用市场化的方式产生管理团队。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登陆集团网站的“人事任免”子频道,2008年12月以来的十个多月里集团党委共发布任免通知20多则,其中今年1、2月份甚至多次出现每隔两三天就一个任免通知的情况。以2009年2月23日的一则通知为例,共内含11条意见,涉及到近50人的任免。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很少有一家国有企业,是以如此激烈的方式拉开改革序幕的。

上药集团的老员工曾对记者表示,吕执政下,上药的风气焕然一新,很多以前不可能做成的事情,“现在很快就推动了”,员工震动也很大。

而记者本人也深有感触。在其后的重组和资本化进程中,吕明方多次带领上海医药管理团队与媒体见面,公布公司最新的改革进展,呈现出的开放心态可见一斑。

根据记者调查,通过三年的改革发展,上海医药(按重组后上市公司的口径)总资产从2008年底的202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47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008年的2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45亿元,实现了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的“双翻番”。

但这些大刀阔斧改革的背后,无疑也引起了诸多反弹。

“改革的力度太大,必定触动了一些原有利益集团的利益。上海国资内部对于上海医药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上药集团一位高层评价说。

国资改革深水区

一位长期关注上海医药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上海医药是上海国资改革的样本企业。此次董事长更迭,也绝不是简单的人事变动,背后反映的还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锋,也说明上海的国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上海是国资第一“重镇”,改革一直备受关注。2008年9月,上海国资企业改革重组正式启动。上海市国资委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资产证券化率从2010年的30.5%提高到35%,推动450亿元国有资产上市。

上海医药的重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拉开序幕。此前,上药集团是上海市国资企业中唯一一个没有经历市场化重组的大型企业,老国企做派十足。

2011年3月份,在吕明方的带领下,上海医药完成了“三合一”大重组,这是一场横跨沪港两地4家上市公司的重大无先例重组,其方案是: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两家上市公司被注销,上海医药吸纳3 家上市公司医药资产,拥有研发、制造、分销、零售等全产业链业务,不到一年后,上海医药又乘胜出击,实现在香港H股上市,融资21亿美元,创下亚洲有史以来医疗健康行业最大规模的IPO,也成为唯一一家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医药企业。

成功完成香港IPO的背后,是上海医药谋求市场化改革的努力。2010年3月,上药集团试点市场化选拔总裁及其他高管,一批来自瑞银、中金等机构的“来自市场”的人士进入管理层,并在此后主持了上药香港上市和一系列并购案。

吕明方曾对媒体表示,上海医药重组改革的经验是,坚定推进整体上市,重组为产业服务,以及创造重组溢价。他曾表示,在国有控股的制度安排下,制约上药未来发展的因素表现出两点:第一是上药的团队能不能更好适应行业的演变和市场的演变;第二是上药的整个考核评价体系能不能更持久地激励不同层级的管理层,以及所有员工的共建共享。

值得强调的是,上药H股有4家基石投资者,其中新加坡淡马锡投资3.5亿美元,国浩投资1.5亿美元、辉瑞制药投资5000万美元、中银香港投资5000万美元,它们还自愿接受一年的投资锁定期,较市场常规长半年,显示出了资本市场对上海医药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德意志银行亚洲区负责人评价此次IPO:“这是上海国企走出去的典范。”

不过,改革之中总有暗礁。一片歌舞升平中,吕明方并非对“倒退”的危险视而不见。

2011年8月,吕明方在上药集团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题目是《直面矛盾勇于突破,破解难题抓好落实》。他语气恳切地讲:坦率地说,上药退回去走老路,很容易就退回去了,但往前走会很艰难。我们必须看到存在退回去的风险,因为我们的体制还不配套,我们的环境还不配套,我们的干部队伍还不配套,我们本身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惰性。包括我,包括在座的,永远可以找些理由让自己休息一下,懈怠一下。这种休息和懈怠会让我们停顿下来。我们要跟自己的惰性,环境的惰性,习惯的做法抗拒,用心解决精神懈怠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

“革命革到最后,最难的是革自己的命。换位思考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不走这条路,后面的路就不能走下去。勇于突破的点在哪里?本质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推进上药的新发展,用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去保障上药的新突破,以及用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去营造上药的新氛围。”

记者了解到,吕明方曾对媒体吐露心声,“我没有想到来了之后会这么复杂,从上到下的体系,原有的惯性那么顽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过去管理香港上市公司、内地上市公司,管理过不同的行业,但是今天去管理一家国有产业集团,对我挑战很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单页阅读

Tags:医药商业 医药领域 上海医药

责任编辑:露儿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