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市场 > 药品价格

以药价虚高为根源取消顺价加成又如何

2011-11-29 09:09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吴志龙 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由于医院零售价的基础是集中招标的中标价,质疑、拷问、抨击药品集中招标的声音此起彼伏。为高价中标,不少企业都掏了“推广费”,用于打通招标各环节。实际上,集中招标不是药价虚高的根源,笔者以为,问题正出在顺价加成政策上。

11月中旬,央视播出的《招出来的高药价》节目中,一种名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药物出厂价为0.6元,2010年在京中标价为11元,各公立医院加价15%销售给患者的价格是12.65元,中间利润惊人。时隔一周,央视《再问高价药》节目播出,一些用于治疗肺炎、胃炎和止痛的常用药品,从出厂到医院零售的中间利润高达几百倍。

由于医院零售价的基础是集中招标的中标价,质疑、拷问、抨击药品集中招标的声音此起彼伏。为高价中标,不少企业都掏了“推广费”,用于打通招标各环节。实际上,集中招标不是药价虚高的根源,笔者以为,问题正出在顺价加成政策上。

首先,顺价加成15%影响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行为。例如,公立医院采购中标价为10元的药品时,仅可获得1.5元的药品加成;采购中标价为100元的药品,获得的加成是15元。当药品的中标价越高,越能够给公立医院带来更大收益时,药价怎能不虚高?

其次,顺价加成政策对公立医院的内部治理产生影响。虚高之虚,最主要的不是明处的加成,而是回扣,以及寄生在回扣之上的各种隐性交易成本。

央视报道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代理商给医药代表的“返费”是7元/支,医药代表给的回扣是4元/支,隐性交易成本为3元/支,远远高于明处1.65元的加成(11×15%=1.65元)。对于个人吃回扣以及高额的隐性交易成本问题,一般市场主体的管理倾向都是全力挤压,因为个人吃掉的回扣和隐性交易成本最终会加重单位或企业的采购代价。但是,公立医院可以对此视而不见。因为顺价加成后,回扣越大、隐性交易成本越大,如果不管制医生处方,处方会更大。量价齐升的后果是,15%的药品加成也水涨船高,因此医院纠正药品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的棒子,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生产和经营行为一贯围着公立医院的需求运转,当药品中标价越高、 回扣越多、药代拿提成越多反而有益于医院收益时,竞争机制在公立医院的药品营销市场就被扭曲,正常的价格竞争机制失灵。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不组建庞大的“公关队伍”,花费巨资“攻关”医院。所有的“攻关”成本,最终都要计入药品的中标价之中,招标就被异化。

为解决药价虚高、回扣泛滥、大处方、滥用药等问题,政府已进一步加强管制,禁止“二次议价”,力图减少流通环节,但效果不甚理想。药价多高才算合理?才能让上游企业、中间环节、终端以及患者多方利益趋于平衡?北京大学教授顾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颇有深意。他表示,假如取消15%顺价加成,允许公立医院自行采购药品,那么对于出厂价不到1元/支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医院一定可以挖掘到3元/支的进货渠道,即便加价100%销售,零售价也不过为6元/支,此时患者每支节省6.5元,医保基金每支也节省6.5元,医院每支多赚了1.35元(3-1.65=1.35元),三方均收益。

笔者以为,为解决药价虚高问题,药品顺价加成的措施应该取消。在市场竞争很充分的情况下,监管部门通过调查不同公立医院的采购价,很容易就能得到药品价格的真实信息,据此科学合理地对药品最高零售价进行动态调整。日本采取的就是这样的药价管理机制,实施几年后,他们将药品零售价格调整到原有价格的1/3,行政管理的环节也变少了,行政成本更低了。

 11月22日,发改委发布《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将对国家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药品开展出厂价格调查,也算是相关部门对舆论关注的药价焦点事件的一种回应。而此前,发改委制定的药品最高零售价一度被视为“天花板价”。“天花板价”是以调查药品出厂价为基础,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加成而制定出来的。这一尴尬的结果表面上看貌似是生产企业“欺骗”了各级物价部门,使得“政府调查的出厂价”比“市场真实的出厂价”要虚高,但从根源上讲,恐怕还是顺价加成政策对市场主体的反向刺激所致。各地物价部门人力资源有限,需要实地调查的药品数量数以万计,价格实地调查困难重重。希望此次《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的出台和相关调查的开展,能带给行业崭新的气象。

Tags:医院零售 药价虚高 医药代表 代理商

责任编辑:露儿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Chinamsr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20 Chinamsr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